close
在最後一次勸諫無效的情況下,張學良明白,勸說是改變不了蔣介石的,他決定採用兵諫了。十二月十二日凌晨,張學良和楊虎城毅然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東北少帥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改寫了中國現代史。他為挽救瀕臨淪亡的中華民族付出了幾乎剝奪終身自由的慘痛代價,在台灣度過了半生。值得欣慰的是,他所做的犧牲不是徒勞的,在歷史的天空他像一顆流星,雖然轉瞬即逝,但他劃破夜空時發出的奪目之光,人們將永誌不忘。

張學良,字漢卿,遼寧人,奉系軍閥張作霖的長子,一九○一年六月三日出生於台安縣。也許是期望孩子能有漢初張良「博浪沙的勇,佐劉邦的智」,而取名學良。張學良出生時,適逢八國聯軍後,社會動盪不安的年代。一九二八年六月,張作霖因不願臣服於日本帝國主義而在皇姑屯被炸死,張學良以二十七歲之齡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成為統治整個東北的「東北王」。

華夏驕子自尊心強

當然,張學良是官二代,其官位是與他有個「好爸爸」分不開的。但張學良本身也不是等閒之輩。他在東三省講武堂系統學習了軍事課目。畢業後,不到二十歲就當上旅長,專心整軍。不到一年,軍容為之一新,綠林弊端一掃而盡,打了幾個勝仗,張學良晉升為陸軍少將,成為父親的好幫手,人稱少帥。

張學良是民族自尊心極強的華夏驕子。一九二一年,他接受父命,東渡日本,觀看日本軍隊秋季軍事操練。傲慢的日本人故意向他挑釁,「邀請」讓他參觀甲午戰爭時日本從中國奪去的「戰利品」,張學良義正詞嚴地正告對方:「勝敗乃兵家常事,今天的中國已不是甲午之戰時之中國了」,並明確表示:你們日本能做到的,我們中國也能做到;你們日本不能做到的,我們中國也能做到;請君等拭目以待。歸國後,他就建議對整個奉軍進行整治,決心超過日本。

父親的慘死使張學良進一步看透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他一九二八年接過班以後,便以民族大義為重考慮東北的前途。他無畏日本人的威脅利誘,決定於同年十二月東北易幟,宣布服從南京國民政府,促成中國的統一。這是張學良的功績之一。

一九三○年,爆發了蔣桂閻馮大戰,這是中國軍閥割據時代最後一場軍閥大戰。這場百萬人的惡戰造成三十萬人的傷亡,能夠及早收場很多方面要歸功於張學良。一九三○年博客來網路書店九月十八日,是張學良的一紙通電介入,靠東北軍的雄厚實力,打破僵局,平息了內戰,實現了統一。這個功績也不可低估。

國民政府為酬庸張學良的功勳,先後任命他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官,陸海空軍副總司令,他達到一生權位的最高峰。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張學良因蔣介石堅持「不抵抗原則」,即避免與日本發生衝突,下令東北軍不抵抗,坐視國土淪入日本手中,從此獲得「不抵抗將軍」封號。後來他引咎辭職,被迫下野出國,前往歐洲考察。

張學良回國後,一心抗日卻被派去打內戰。一九三五年,他被任命為西北「剿總」副司令,率東北軍到西北與紅軍作戰,幾度受重創於紅軍而漸對其有所忌憚,加上日本侵華情勢日漸危機,東北軍與日人有家國之恨,對中國共產黨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主張深深認同。然而蔣介石認為「攘外必先安內」,將中央軍主力用於消滅共產黨紅軍,引起國內民眾普遍不滿和不解,張學良在種種環境因素包圍下,產生「逼蔣抗日」的想法,埋下西安事變的導火線。

蔣介石得知張學良不願打內戰,就於一九三六年十月趕到西安,命令張學良立即進攻陜北。張學良幾次請求蔣放棄打內戰,遭到斥責。十二月四日,蔣介石威脅張學良和楊虎城,要麼「剿共」,要麼就把東北軍調往福建,把西北軍調往安徽。此後張、楊對蔣多次苦勸無果。七日,張學良下決心再勸蔣一次,他說到東北的淪陷,甚至傷心地流淚了,可蔣介石絲毫不為所動,他拍著桌子態度堅決地讓張「剿共」。

西安事變震驚中外

在最後一次勸諫無效的情況下,張學良明白,勸說是改變不了蔣介石的,他決定採用兵諫了。十二月十二日凌晨,張學良和楊虎城毅然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蔣介石當時下榻於臨潼華清池五間廳。張學良部下孫銘九營長帶兵包圍了蔣的住所,蔣聞訊逃到不遠的後山,後來被找到,如今那裡建有一座兵諫亭。楊虎城則派兵扣留了住在西安城內的蔣介石隨行軍政要員。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和楊虎城通電全國,提出抗日救國八項主張,並致電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團來西安共商抗日救亡大計。十七日,中共派周恩來等來到西安,與蔣介石當面談判。宋美齡、宋子文也勸說蔣接受條件。蔣介石無奈之下,只得答應停止內戰,聯共抗日。西安事變終於得到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為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最終走向全國抗戰打下了關鍵性的基礎。(待續)

(旺報)博客來


70E460D22EB69938
arrow
arrow

    iuc06ak46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