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精準預測:如何從巨量雜訊中,看出重要的訊息?



博客來

博客來

嗨!

您正在找 精準預測:如何從巨量雜訊中,看出重要的訊息? 這本書嗎?

這本 精準預測:如何從巨量雜訊中,看出重要的訊息? 在博客來就可以買的到!

而且在博客來訂購 精準預測:如何從巨量雜訊中,看出重要的訊息? 還享有優惠價唷!

還有博客來會不定期的舉辦一些如購物金贈送或是使用折價券折抵的活動,

購買 精準預測:如何從巨量雜訊中,看出重要的訊息? 自己可以選擇是否要使用7-11取書(貨)服務,亦或是選擇使用宅配到府服務,真的很方便!

底下是 精準預測:如何從巨量雜訊中,看出重要的訊息? 的內容簡介



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他成功預測歐巴馬勝選。
50州個別選舉結果,49州預測正確。
35席參議員的勝選者,則全部猜對。
2012年,他再次成功預測歐巴馬勝選,
這次,50州全部命中。


他開發的棒球預測系統精準無比,
被知名棒球評論媒體收購。
他個人更曾運用統計預測的專才,
在德州撲克賭局賺進上千萬元。


他是奈特.席佛,
當代最受矚目的統計與預測鬼才,
首次公開精準預測的黃金法則,
告訴你為什麼有些預測會成功、有些會失敗?

★出版三個月穩居亞馬遜書店銷售總榜前20 名、商業理財類第1名、政治社會科學類第1名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前10名
★榮登亞馬遜書店2012年度「非文學類」第1名
★獲選為亞馬遜書店編輯嚴選2012年度商「商業類」最佳書籍
★獲選《華爾街日報》2012「十大最佳非文學類好書」
★《紐約時報》書評盛讚:「10年來最重要的一本書」
★2009年《時代雜誌》將奈特.席佛列入「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百大名人」
★2012年《滾石雜誌》將奈特.席佛譽為「改變遊戲規則的人」

數據不會說話,是你在為它說話。

.美國政府長期蒐集許多情報,但為何還是無法預見911恐怖攻擊?
.2007年房市泡沫爆發前,華爾街的金融專家們為何看不見崩盤的警訊?

身處「巨量資料」(big data)時代,照理說我們擁有空前充足的資料,去做各項預測。但各行各業掌握最多資料的專家與決策者,卻都還是不斷做出失敗的判斷,這是怎麼回事?作者奈特.席佛指出,人的解讀比數字更關鍵,而預測最難的部分在於:人要懂得分辨出哪些是無意義的雜訊,哪些才是關鍵的訊號。誤把雜訊當訊號,做出來的預測,自然不會準確,甚至會造成嚴重的謬誤與損失!

數據導向的預測會成功也會失誤,要求更多數據之際,人更應該自我要求。

最常出錯的就是過度自信、被稱為「刺蝟」型的預測者,他們很會歸納、喜歡大原則、很有膽識,雖不斷收到新訊息卻很少修改預測,他們做預測常成為一種「表演」,模糊了追求精準預測的動機。(代表人物:成為名嘴的專家、認定自己能翻盤的賭徒。)

另外一個大家常犯的錯,是忽略「樣本外」的重大新資訊。假設你從未酒後駕車,肇事紀錄也很低。今晚你喝了酒,請預測今天駕車肇事的機率?如果你拿過去的記錄分析預測,那麼你出事的機率肯定相博客來當低;但是喝酒開車並不在你過去記錄的樣本內。這個預測問題出在模型錯了、忽略樣本外的重大訊息──而這也就是席佛認為,大家對房市泡沫以及雷曼兄弟垮台,無法精準預測的主因。

在本書中,席佛針對政治選情、球賽結果與球員價值的評估、金融風暴、氣象、地震、撲克賭局、西洋棋賽、股市投資等跨領域的預測難題,做了精闢的個案分析。雖然領域迥異,但預測要精準,背後的原則與邏輯卻都是一樣的。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中,即使沒有統計背景的讀者,也能一點一滴拼湊、建立預測的基本功,並且可以練習把這些原則與技巧,運用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甚至可以用來預測伴侶外遇的機率:詳見第8章)

◎席佛在書中不斷提醒預測者:

.預設立場或過度自信,對預測來說,是非常可怕的事。
.預測不是在追求是與非,而是估算事情發展的「機率」。有精準的機率,才能做出有利的決策。
.做預測時,最怕一看見「有相關」就解釋成「因果關係」。(冰淇淋 vs. 森林大火)
.預測時不能忽略「誤差」,並要勇於承認有「不確定性」。 不然你會過度解釋,變成不精準的預測。
.根據預測出來的機率,做了最有利的選擇,即使最後結果不好,仍然是好預測。
.在很多情境中,不是一定要追求終極完美的預測,只要預測比競爭對手好,你就贏了。
.當大家不免被雜訊迷惑時,問問自己,你有什麼法寶,能讓自己更接近真相?跟著法寶走,不要跟著群眾走。
.有新的重大資訊進來時,能保持客觀,隨時更新的預測,才有可能是精準的預測。

◎書中也有許多發人深省的預測思考訓練:

【情境1】在股市裡,為什麼贏的人反而輸了?
現在舉辦一場拍賣會,拍賣一個裝有零錢的罐子,大家去猜測裡面有多少錢,並決定你願意用多少錢去標這一罐錢。出價最高的,可以把罐子帶走。

這是經濟學裡一個常見的實驗,實驗的結果,往往都是這位贏家所出的錢,大過罐子裡的錢。沒贏就算了,贏了反而賠錢,這就是所謂的「贏家的詛咒」。這件事的問題出在,贏的那個人,做出了很糟糕的預測。很多時候,是預測者過度自信了。

這個實驗,跟股市的特性是一樣的。往往當許多投資人都「感覺現在是投資的好時機」時,同時期股價都會飆高。雖然這明明跟股票應該買低賣高的邏輯背道而馳,但是人總是會在這些時候特別樂觀,大膽搶進。所以這些投資人,如果在股市裡失利了,都是因為他們誤將樂觀氣氛這個雜訊,當成可以搶進的訊息,做出了錯誤的預測的關係。

【情境2】為何九一一攻擊時,第二棟大樓被撞不用太驚訝?
根據貝氏定理,做預測時,事前某件事的發生機率有多高,會很大程度影響後來的發生機率。

九一一恐怖攻擊那天早上,大多數美國人都會認為恐怖分子用飛機撞進曼哈頓高樓的機率趨近於零。那是第一架飛機還沒撞進大樓前的數據。等到第一架飛機事故發生之後,第二棟樓被攻擊的可能性就無庸置疑了。

根據貝氏定理的公式計算,第一架飛機事故前,美國高樓被恐怖攻擊的可能性根據歷史紀錄可是兩萬分之一,或者說0.005%。第一架飛機事故發生後,美國被恐怖攻擊的機率當下被改寫,提高到了38%。這時,當我們再預估第二架飛機撞上高樓發生的機率時,運用貝氏定理的公式計算之後,整體機率陡增到99.99%。(貝氏定理用一行簡單的公式就能算出這個機率,詳見第8章)

然而,一般人「憑感覺」的預測卻是:在艷陽高照的紐約,發生一次意願已經夠不可能了,第二次幾乎是真的完全不可能!但使用貝氏定理,卻能輕鬆預測第二起事故的發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做預測時,不能憑「感覺」,而要信賴客觀工具的原因。

【情境3】氣象預報不準確,能不能怪罪預報員?
依照基本原則來看,所有的預測,顯示的結果應該都是機率,而且一定會有不確定性。氣象的預測,也不例外。

美國國家氣象局經過長年來的努力,所取得的氣象資料以及他們的預測,準確率已經大有進展。然而,為何大家仍覺得氣象預報不準?

這是因為商業氣象頻道,為了顧客服務的經濟動機,有時會在資料的呈現上做些操弄。比如,當他們說降雨機率20%時,有時其實只有5%。因為民眾對於這種幫助提高警覺的「假警報」不介意。相對的,若他們預期不會下雨時卻下雨了,大家就會咒罵氣象頻道毀了他們的野餐。而且,氣象預報時,更無法呈現出「不確定性」,誠實展現出預測中的不確定或者誤差,也會有損預報的權威感。

在這樣的情況下,並不是預測技術無法精準,而是氣象頻道實在沒有砥礪自己追求預報精準的動機。然而,這是個惡性循環。結果就是當真的發生卡崔娜這樣的颶風時,很多已經把氣象預報當成「狼來了」的民眾,就可能會喪失性命。

作者認為,一個預測的人,職責就是應該要盡力做出精準的預測與預報。這一點,氣象的預報人員,沒有做到。雖然本來也許有時是出於好意。

作者簡介

奈特.席佛 (Nate Silver)

他精通統計學,是美國當代知名的統計與預測鬼才。他從小就對數字與思考展現興趣與天分,六歲便開始預測棒球賽事。高中時代曾拿過密西根州辯論冠軍,後來進入芝加哥大學主修經濟學,並在大三前往倫敦政經學院研修一年。大學畢業後,進入安侯建業事務所(KPMG)擔任顧問。利用工作之餘,研發出一套創新的棒球賽事預測系統PECOTA,因為精準至極,甚至吸引棒球界聖經 Baseball Prospectus 於2003年向他收購。席佛也將他統計與預測的天賦應用於德州撲克,曾經短期內就讓他贏得上千萬元財富。

他在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之前成立了「五三八」網站,發表他的選情預測,獲得廣泛注意,隨後他在這個網站公布預測,成功預測歐巴馬勝選,而且是在50州的個別選舉結果中,49州預測正確,35名參議員選舉更完全命中。2012年的總統大選,他再度成功預測歐巴馬勝選,這次50州全部命中。2009年《時代雜誌》並將他列入「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百大名人」。許多人對於他的統計模型與精準預測的技術都十分折服與好奇,本書是他首度公開自己的預測祕訣,以及他對各領域預測的研究與思考。

譯者簡介

蘇子堯

台灣師大翻譯研究所碩士,台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系學士,曾任國中教師、組長、主任。譯有《焦點解決教育--一個更快樂的學校》、《愛我,就不要控制我》與《南瓜計畫》等書。

    博客來網路書店
  • 原文作者: Nate Silver
  • 譯者: 蘇子堯
  • 出版社:三采

    新功能介紹
  • 出版日期:2013/09/06
  • 語言:繁體中文


商品網址: 精準預測:如何從巨量雜訊中,看出重要的訊息?

博客來











師父:那些我在課堂外學會的本事(專欄20週年紀念版)



自創思維: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瞬息萬變世界的新工作態度



眾籌:無所不籌-夢想落地



創業計畫書:創業錢圖(2)



史丹佛最強「創業成真」四堂課:矽谷創業推手教你以最少資源開創最大志業



馬雲的創業成功學:進不憂,退亦不憂



企業書信應用範例2庶務書信



新創空間的10x10堂創業實作課:SOHO、Co-working到裂變式創業,找到有趣的空間,連結有趣的人,創造有趣的事,還能賺錢!



商贏





博客來











成功開店計畫書:小資本也OK!從市場分析、店面經營、行銷規劃,你要做的是這20件事



地方創生:小型城鎮、商店街、返鄉青年的創業10鐵則



大步向前



你不能不懂的創業那些事 套書



玩真的創業特訓班:創投教你如何打贏創業攻防戰



快成長時代:精實思維X牽引力指標X顧客產出率 打造快成長引擎



我愛創意獨立刊



連鎖加盟寶典



別白忙了,兌現創意才是王道!



創意從何而來:讓好點子源源不絕的7大模式



創意創新創業:智慧工程的理論與實踐(第二版)



新平台式思考:超出幾百倍成果的不費力思考工作術





商品網址: 精準預測:如何從巨量雜訊中,看出重要的訊息?

博客來



最近,美國川普總統對大陸鋼鐵鋁等課高比例關稅展開貿易保護行動,未來甚至不排除針對大陸電子資訊、鞋子、紡織等大陸出口品動用301條款調查。大陸也表明來而不往非禮也,也打算對美國30億美元左右的產品課徵關稅保護。上述摩擦效應的發展,以及可能衝擊台灣相關產業發展的大小,值得進一步觀察。而除密切觀察與研究分析之外,二強博弈台灣難為小,我們必須有整體的短、中、長期戰略方足以因應局勢的演變。



據了解,川普保護主義的動機有四:其一,選舉考量,尤其是賓州鐵鏽帶及若干搖擺州為川普票倉,開啟貿易保護戰,為美國期中選舉及二年後的總統連任大選暖身;其二,企圖扭轉美國長期巨額逆差的貿易結構,貫徹創造就業、吸引製造業回流的核心利益;其三,增加談判籌碼,要求大陸在智財權、個資開放及採購上的讓步;其四,著眼於美國政府的長遠大戰略考量。在大陸崛起下,美方必須設計一長遠的大戰略來箝制其進一步發展,尤其是鷹派官員紛紛上台之際,可望對大陸採取較積極的戰略。

如屬前三項動機,則仍在經濟範疇內,加上中美供應鏈的相互依賴,貿易保護可能導致全美國及全球景氣的中挫,可謂傷人十分,自傷七分。因此,透過諮詢協商解決,降低對雙方及對全球的衝擊。不過,如係第四項的長遠大戰略,未來將是持久、消耗戰,可能陷入類似冷戰的格局。

在大陸方面,習近平上台後力求維穩,推動供給側改革,不致輕啟戰端。不過,習近平剛修憲通過可延長任期,而且在民族主義抬頭下,也有不能輕易讓步的壓力,加上大陸亦可針對川普的痛腳,中西部農業州予以高關稅報復,握有不少談判籌碼。因此,持續的諮商、談判,並進行檯面下的協調、談判,各自找台階下的可能性大。

在中美貿易摩擦下,對台灣經濟的衝擊有多大?單就鋼鐵而言,台灣一年出口至美國的鋼鐵及相關鍍面產品約25億美元,如課25%關稅,台灣業者即損失6.25億美元,尚不包括訂單轉向及流失的損失。

如擴及電子資訊產品(目前已知的制裁清單未包括筆電、手機、平板電腦等資通訊產品)則影響更大,紡織、鞋類產品的供應鏈因已轉至東南亞國家,衝擊可望降低,但台灣出口至海外的電子資訊產品一年有3千多億美元,影響的層面相當廣泛。據央行公布的數據指出,如中國大陸因貿易保護而降低進口金額達GDP的1%,則台灣的GDP將下降1.8%,其影響不可謂不大。

在二強較勁且可能陷入長期持久戰之下,台灣如何降低衝擊,趨吉避凶?以下我們分別從短期、中期、長期提出策略建議。

短期而言,美國對鋼鐵課徵25%的從價稅,對鋼鐵及相關製品衝擊不小,加拿大、墨西哥、韓國均已取得美國之關稅豁免權,台灣在爭取豁免時並不順利。據報載,台灣出面談判的是政務委員,顯見台灣將此視為經濟面的談判,致效果不如預期。因此,我們認為台灣應改變策略,不光是從經濟,而應從國安、政治及經濟的綜合戰略下手,讓美國知道台灣是它的堅實戰略夥伴,以利爭取較佳的待遇。

中期而言,台灣可透過第三地出口至美國,以降低關稅衝擊,如透過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印尼等),以避開鋼鐵、成衣、鞋類等傳統產業的關稅衝擊。不過,科技產業的產業鏈、群聚較複雜,在東協國家打造較困難。因此,可配合美國再工業化的需求,接近市場所在地的美國投資、生產。同時,在石化、塑化的上游原料(頁岩油),美國有龐大供應量且成本低廉,亦可就近投資,取得充沛原料及降低成本。

在長期上,升級轉型提高附加價值,透過競爭力的提升以吸收關稅增加的成本壓力是必然的趨勢,尤其是5+2產業創新的持續規劃與推動。但上述數位經濟(如人工智慧、大數據、雲端等)的源頭在美國,台灣應有計畫前往投資,設立研發中心、製造基地,以鏈結美國技術、商業模式,並進行軟硬整合,提供客戶解決方案。如此,才可一方面避開中美貿易摩擦的流彈,另一方面保持對大陸、東南亞國家的技術、商業模式的領先,長期才不易被超越,而導致產業空洞化。

最後,台灣應加速擴大內需來彌補未來出口可能下滑的缺口。但台灣本土市場不大,近年來台灣的薪資成長亦呈現停滯,如不做心態、策略上的調整,擴大內需不易奏效。有鑑於此,政府應積極鬆綁、責成服務業主管部會訂定產業化績效指標(KPI),引導過剩資金、保險資金投入都更、長照、國際醫療、金融理財、資料開放、觀光基礎建設等領域,為服務業注入資金、活力,才有助於擴大內需市場,承擔緩衝出口波動的能耐。

(工商時報)



博客來 博客來網路書店
1EDF6A70330CEB0A
arrow
arrow

    iuc06ak46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